投稿指南
一、本刊要求作者有严谨的学风和朴实的文风,提倡互相尊重和自由讨论。凡采用他人学说,必须加注说明。 二、不要超过10000字为宜,精粹的短篇,尤为欢迎。 三、请作者将稿件(用WORD格式)发送到下面给出的征文信箱中。 四、凡来稿请作者自留底稿,恕不退稿。 五、为规范排版,请作者在上传修改稿时严格按以下要求: 1.论文要求有题名、摘要、关键词、作者姓名、作者工作单位(名称,省市邮编)等内容一份。 2.基金项目和作者简介按下列格式: 基金项目:项目名称(编号) 作者简介:姓名(出生年-),性别,民族(汉族可省略),籍贯,职称,学位,研究方向。 3.文章一般有引言部分和正文部分,正文部分用阿拉伯数字分级编号法,一般用两级。插图下方应注明图序和图名。表格应采用三线表,表格上方应注明表序和表名。 4.参考文献列出的一般应限于作者直接阅读过的、最主要的、发表在正式出版物上的文献。其他相关注释可用脚注在当页标注。参考文献的著录应执行国家标准GB7714-87的规定,采用顺序编码制。

从寒暄语看中日美文化的异同点管理论文(2)

来源:湖北科技学院学报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0-06-30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很好)\"I love it very much \"(我非常喜欢)等,常常挂在嘴边却并不一定表示说话人的内心喜好。这类附和的赞美大多起到营造热情氛围的作用,是促成人与人

\"(很好)\"I love it very much \"(我非常喜欢)等,常常挂在嘴边却并不一定表示说话人的内心喜好。这类附和的赞美大多起到营造热情氛围的作用,是促成人与人之间友好交流的润滑剂。

三、寒暄语中的中美文化

(一)概述

“东方是东方,西方是西方,两者是不会相会的”英国短篇小说家吉普林如是说。虽然东西方文化存在根本性的不同,但正如艺术源自生活一样,不同时代文明的发展演进也无一不与其时代相应的社会现状联系在一起。因此,在东西方文化交流日益密切的当今,异文化间的诸多相同之处也逐渐显现出来。

(二)中美寒暄的差异与相通之处

在与人交流的过程中,常常会有对方询问自己观点的情况。假如A和美国朋友B看了场电影,结束后B说\"That film is wonderful ,isnt it?(这个电影很棒,不是吗?)\" A需要表达自己的看法是认同或是否定,不管是认同还是否定,作为寒暄,是要补充一定的理由的。单纯回答\"yes\"(是)或\"no\"(不是)不仅给人呈现出一种懒散的思维状态,而且“心不在焉”也会给对方造成不受尊重的误解,伤害对方的感情。不论在美国还是中国,与人交谈时的这种简略到再无下文的回答方式都会给人带来冷漠、事不关己的感觉,这是中美语言交流中的共性。而在公开辩论等场合,有自己的独到见解在美国人看来是非常重要的,因为追求自由独立和竞争是美国人传统的价值观和信仰。

法国思想家托克维尔在其著作《论美国的民主》中曾这样形容道:

\"They owe nothing to any man, they expect nothing from any man; they acquire the habit of always considering themselves as standing alone, and they are apt to imagine that their whole destiny is in their own hands. \"(他们不亏欠任何人,他们也不想从任何人那里得到什么,他们习惯于视自己为独立的一人,他们相信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

由此可见,美国人会把独立自主竞争的精神发挥到生活中的各个方面,不遗余力地在竞争中获取自身的权利和机会。这种精神还体现在竞技体育等诸多项目中,与对手一决胜负,突破极限,挑战自我,尽管有时只是\"playing for fun \"。“自我、独立”的特性在寒暄中还表现为和人见面时的泛泛而谈,不过问他人的私事等等。

在日常交谈的场合,当谈到令人不悦的话题或为避免刺激对方时,美语寒暄中常使用表示委婉语气的词或一些含混的表达。例如称呼老人不使用\"old people \"而是\"senior citizen \"(即人们不愿特意表明自己是年老者)再如与人争论时,即便发现自己是错的,对方仍会用“好像(kind of、sort of)”这类词委婉地表达出来,这和汉语的委婉语气类似。可谓英汉殊途,却又有异曲同工之妙。

四、总结

寒暄语是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所表现出来的文化差异,会对文化交流产生较大的影响。中国的寒暄方式及内容与日本、美国虽存在固有的差异,但也不乏语意相通之处。因此要准确了解作为日常基本交际礼节的寒暄语,以此来正确把握对方所要传达的信息,尊重对方国家的文化习俗,增加相互之间的理解,从而避免不必要的误解和文化冲突,促进东西方国家间的和平友好。

参考文献:

[1](美)戴特斯曼、陈国华译.美国文化背景[M].世界图书出版社,2006.1

[2]范悦.美国文化[M].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6.8

[3]刘慧云、向洁.海外研修中的中日语言跨文化比较研究[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8.12

[4]王秀文、孙文.日本文化与跨文化交际[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4.7

[5]张艳军.浅谈日语寒暄语与日本文化[J].湖北科技学院学报,2014(3)


文章来源:《湖北科技学院学报》 网址: http://www.hbkjxyxb.cn/zonghexinwen/2020/0630/344.html



上一篇:严复的“信达雅”并非译事最高原则
下一篇:全能大儒精通文史、用兵如神,还有什么是我王

湖北科技学院学报投稿 | 湖北科技学院学报编辑部| 湖北科技学院学报版面费 | 湖北科技学院学报论文发表 | 湖北科技学院学报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湖北科技学院学报》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