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一、本刊要求作者有严谨的学风和朴实的文风,提倡互相尊重和自由讨论。凡采用他人学说,必须加注说明。 二、不要超过10000字为宜,精粹的短篇,尤为欢迎。 三、请作者将稿件(用WORD格式)发送到下面给出的征文信箱中。 四、凡来稿请作者自留底稿,恕不退稿。 五、为规范排版,请作者在上传修改稿时严格按以下要求: 1.论文要求有题名、摘要、关键词、作者姓名、作者工作单位(名称,省市邮编)等内容一份。 2.基金项目和作者简介按下列格式: 基金项目:项目名称(编号) 作者简介:姓名(出生年-),性别,民族(汉族可省略),籍贯,职称,学位,研究方向。 3.文章一般有引言部分和正文部分,正文部分用阿拉伯数字分级编号法,一般用两级。插图下方应注明图序和图名。表格应采用三线表,表格上方应注明表序和表名。 4.参考文献列出的一般应限于作者直接阅读过的、最主要的、发表在正式出版物上的文献。其他相关注释可用脚注在当页标注。参考文献的著录应执行国家标准GB7714-87的规定,采用顺序编码制。

四川师范大学主办的新时代中国史学史研究与中(2)

来源:湖北科技学院学报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0-07-29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二是有关晚清民国史学史的研究,主要是对史家和史书个案的研究,包括天津师范大学张秋升的《吕思勉的史料观念》、上海师范大学陈勇的《早期中国史

二是有关晚清民国史学史的研究,主要是对史家和史书个案的研究,包括天津师范大学张秋升的《吕思勉的史料观念》、上海师范大学陈勇的《早期中国史学史研究范式论略--以蒙文通为考察中心》、四川大学粟品孝的《通史学家的境界:钱穆与蒙文通的学术交往及论学共性》、华东师范大学李孝迁的《横阳益天氏<中国历史>史源考》、中国社科院历史理论研究所李政君的《"从考索之功进于独断之学":1940年前后顾颉刚古史观念转变问题考析》、南开大学朱洪斌的《王国维晚年的学术路向及其学术史意义》、浙江大学张凯的《以史为学:刘咸炘与中国史学的近代转承》、云南大学颜克成的《缪凤林对西方文化的迎拒》、四川师范大学杨友红的《徐则陵中学历史教育思想初探》等。此外,聊城大学赵少峰的《益智书会与西方史学传播》、苏州大学侯德仁的《晚清民国期刊对拿破仑形象的多元塑造》、西北大学张峰的《史语所学人考证学新境界与中国气派》、西南大学陈安民的《<船山学案>书末所引<浈峡谣五首>非"赞重庆诗"》、武汉大学贾红霞的《比附西学与立足传统:民国时期清代史学诠释的两种倾向》、兰州大学邱锋的《征兵动员与图像叙事:革命美术中的"参军"主题》在各自的论域中展现了较高的学术水准。

三是以史学理论和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为论题展开深入讨论,多位学者集中于理论分析,如四川师范大学刘开军的《中国古代史学理论概念的形态、意蕴及其与话语的构建》、兰州大学赵梅春的《20世纪初以来中国史学话语体系的变迁》、中国社科院历史理论研究所廉敏的《当代中国历史学中的"问题意识"》、中国社科院历史理论研究所高希中的《新中国"前十七年"史学的丰厚经验与深刻启示--以历史理论为中心》、河南师范大学李峰的《论历史著作的主观性问题--以<资治通鉴>为例》、廊坊师范学院时培磊的《试论唯物辩证法在中国史学史研究中的运用》、四川大学吕和应的《从三个维度对史学理论的再思考》、天津师范大学陈娇娇的《政治实用理念下"良史"内涵的衍变》、河南大学张玉翠的《历史价值论刍议》等。四川师范大学陈辉提出,在史学理论与史学史研究中,应当加强对历史教育的研究投入,发挥历史教育在史学体系构建中的作用。这些文章从不同的角度讨论历史学的基本理论问题,对于认识和思考历史学自身有推进之功。

马克思主义史学显示出独特的学术魅力,也吸引了史学研究者的目光。华东师范大学王东的《二十世纪上半叶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史料学建设》、华东师范大学王应宪的《再造典范:20世纪上半叶马克思主义史家的清代思想史研究》、山东大学陈峰的《反省与创造:新时期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史学的构建》三文,从理论和内涵上丰富了人们对于马克思主义史学的认识。在马克思主义史学家中,郭沫若史学受到较多的关注。淮北师范大学李勇的《从悖论到困境:郭沫若扬孔抑墨批法的社会不适》、乐山师范学院何刚的《"把人当成人"--再论郭沫若的历史人物研究》、成都理工大学郭士礼的《学术文化的"统一战线"与马克思主义史学主导地位的强化--以新中国初期陈寅恪、郭沫若的<再生缘>研究为例》、中国社科院历史理论研究所谢辉元的《李大钊、郭沫若与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起点问题》都聚焦于此。

本次研讨会上,也有学者对少数民族史学或域外史学中的中国形象问题予以讨论,如四川师范大学王川的《立足四川藏区之研究,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四川藏学研究>的特点与分析》、内蒙古大学李德锋《论蒙古国沙·比拉<蒙古史学史>的史学世界--以反思"新清史"理论为视角》、四川师范大学王立的《汉文回鹘文献研究的回顾、反思与展望》、四川师范大学张利娟的《镜像 想像 真相:英国历史教科书中的中国形象》等。

在这些厚重的成果中,既有史学史研究的大问题,也有一些引人注意的新课题;既有宏观论述,也有细微探究。古代史学史研究稳步推进,民国史学史研究热度不减,马克思主义史学研究势头强劲。对于理论与体系的论述,引人思考。这些都体现出中国史学史研究繁荣与深入齐头并进的良好态势。

会议闭幕式在四川师范大学学术厅举行,由杨艳秋主持,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理论研究所靳宝、西北大学张峰、乐山师范学院何刚分别向大会汇报了各小组的讨论情况。四川师范大学人文社科处处长王川致闭幕词。王川认为,在本次学术研讨中,有共和国的同龄人,60后的学术中坚,也有90后的史学新锐!年龄跨度长达半个世纪,这是历史学的魅力!也昭示着中国史学史研究必将拥有美好的未来。这次会议主题紧扣时代命题,积极回应新时代给中国史学提出的新问题。历史学要承担起"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使命,就不能忽视时代对历史学的期许与要求。当前,中国的哲学社会科学正面临着重大的发展机遇,历史学家没有理由不发出自己的声音。这次学术研讨会就是中国史学史研究者的一次集体亮相,发出了中国史学史研究者的声音。


文章来源:《湖北科技学院学报》 网址: http://www.hbkjxyxb.cn/zonghexinwen/2020/0729/366.html



上一篇:高校就业实习基地建设的现状与现实意义
下一篇:花腔女高音的演唱技巧

湖北科技学院学报投稿 | 湖北科技学院学报编辑部| 湖北科技学院学报版面费 | 湖北科技学院学报论文发表 | 湖北科技学院学报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湖北科技学院学报》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