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一、本刊要求作者有严谨的学风和朴实的文风,提倡互相尊重和自由讨论。凡采用他人学说,必须加注说明。 二、不要超过10000字为宜,精粹的短篇,尤为欢迎。 三、请作者将稿件(用WORD格式)发送到下面给出的征文信箱中。 四、凡来稿请作者自留底稿,恕不退稿。 五、为规范排版,请作者在上传修改稿时严格按以下要求: 1.论文要求有题名、摘要、关键词、作者姓名、作者工作单位(名称,省市邮编)等内容一份。 2.基金项目和作者简介按下列格式: 基金项目:项目名称(编号) 作者简介:姓名(出生年-),性别,民族(汉族可省略),籍贯,职称,学位,研究方向。 3.文章一般有引言部分和正文部分,正文部分用阿拉伯数字分级编号法,一般用两级。插图下方应注明图序和图名。表格应采用三线表,表格上方应注明表序和表名。 4.参考文献列出的一般应限于作者直接阅读过的、最主要的、发表在正式出版物上的文献。其他相关注释可用脚注在当页标注。参考文献的著录应执行国家标准GB7714-87的规定,采用顺序编码制。

湖北钟祥市斑竹地区岩溶塌陷形成机理及防治建(4)

来源:湖北科技学院学报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5-13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2)地下帷幕注浆截水工程 由于塌陷区周边矿业活动仍将继续,矿坑抽排水活动仍将继续长期维持下去,在后期进行详细的地质勘查工作后再地下岩溶集

(2)地下帷幕注浆截水工程

由于塌陷区周边矿业活动仍将继续,矿坑抽排水活动仍将继续长期维持下去,在后期进行详细的地质勘查工作后再地下岩溶集中空区外围密实区实施帷幕注浆截水工程,有效降低甚至消除矿坑抽排水对岩溶塌陷的影响。

建议针对古桥平桥、207 国道及沿线国防光缆、电信光缆及居民房屋区域的塌陷坑,在进行详细勘察的基础上,选择合理的注浆材料、注浆深度和注浆压力,进行注浆加固处理。

(3)钻孔充气防塌工程

针对查明塌陷区内相对封闭的溶洞,建议对封闭溶洞进行钻孔通气填充,能有效防止真空吸蚀和高压充爆,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岩溶塌陷的发生(陈国亮,1994)。

(4)反滤级配材料回填工程

对于斑竹塌陷区207 国道西侧耕地范围内的小塌陷坑,鉴于其塌陷规模小且为恢复原有耕地性质,建议首先清除塌陷坑中散落的松土及杂物,然后填入较大的块石和较小的碎石做成反滤层,最后上部覆盖黏土并分层碾压夯实可达到很好的治理目的。

(5)跨越工程

通过前期资料搜集与区域地质调查工作,已查明长龙河河道流经区域下覆地层为灰岩和泥质粉砂岩交错地带。对于长龙河河道内的塌陷坑引发河道断流问题,由于塌陷规模较大且局部连续,为保障下游沟道内农田灌溉饮水问题,建议在针对原河床面较窄、地面塌陷较轻河段采用现浇混凝土将河道底板硬化的措施进行治理,对于地面塌陷严重河段通过将河道改道至下伏泥质粉砂岩区结合河道底板硬化的措施进行治理。为解决河底冲刷、侵蚀问题及节约成本,可对整段河道实施分段底板现浇不同的混凝土厚度。

5 结论

本文以钟祥市斑竹岩溶塌陷为例,从塌陷区的地质环境背景条件入手,详细分析了斑竹地区岩溶塌陷发育特征和形成机理,结合岩溶塌陷发育现状,得出如下主要结论。

(1)斑竹岩溶塌陷区主要分布在长龙河的河谷内,且其中85%的塌陷坑集中发育于古桥平桥一带。

(2)造成斑竹地区产生岩溶塌陷的形成原因主要受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两个方面共同影响,其中人为因素中的矿业活动为主要致灾因素。

(3)斑竹地面塌陷为典型的岩溶塌陷,其塌陷的发生、发展受地形地貌、土体的结构和厚度、塌陷的空间、地下水活动性、地质构造、人类工程活动等综合条件影响。

(4)地下水动力条件的改变是斑竹地区岩溶塌陷形成的诱发因素,简单针对已形成的塌陷坑进行填平,不能达不到根本治理的目的。通过岩溶塌陷区地表水疏排围改工程、地下帷幕注浆截水工程、钻孔充气防塌工程、反滤级配材料回填工程和局部跨越工程的综合实施必将起到很好的治理效果。

陈国亮.1994.岩溶地面塌陷的成因与防治[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

陈红艳,周衍龙,艾有成,任康进,袁玉华,高树志.2012.资源枯竭城市钟祥市主要矿山地质环境问题与防治措施[J].资源环境与工程,(3):259-262.

陈奇,武强.2008.矿区岩溶塌陷工程治理研究[J].工程勘察,(8):31-35.

杜正民,吴光明,洪亮.2007.浅蚀作用导致岩溶塌陷地质灾害的实例分析[J].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34(3):89-92.

高宗军,马海会,王敏,成世才.2009.岩溶地面塌陷预测模型初探[J].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20(4):66-71.

雷明堂,蒋小珍.1998.岩溶塌陷研究现状、发展趋势及其支撑技术方法[J].中国地质灾害防治学报,9(3):1-6.

李前银.2009.再论岩溶塌陷的形成机制[J].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20(3):52-55.

蒙彦,郭明堂.2019.岩溶塌陷研究现状与趋势分析[J].中国岩溶,38(3):411-417.

王建秀,杨立中,何静.2001.岩溶塌陷演化过程中的水-土-岩相互作用分析[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20(4):66-71.

文海涛,吴福,卢志文,廖丽萍.2019.广西柳州市岩溶塌陷成因类型与时空分布特征[J].矿产与地质,33(4):753-758.

余业雄,欧阳振华.2005.地下水位下降引起地表塌陷的作用机理研究[J].露天采矿技术,(3):20-22.

周济祚.1992.岩溶地区抽水引起的塌陷及防治[J].贵州科学,(2):102-106.


文章来源:《湖北科技学院学报》 网址: http://www.hbkjxyxb.cn/qikandaodu/2021/0513/585.html



上一篇:坚持生态流量泄放维护湖北河湖健康
下一篇:长江大保护背景下两湖地区农村生态水系建设实

湖北科技学院学报投稿 | 湖北科技学院学报编辑部| 湖北科技学院学报版面费 | 湖北科技学院学报论文发表 | 湖北科技学院学报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湖北科技学院学报》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