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一、本刊要求作者有严谨的学风和朴实的文风,提倡互相尊重和自由讨论。凡采用他人学说,必须加注说明。 二、不要超过10000字为宜,精粹的短篇,尤为欢迎。 三、请作者将稿件(用WORD格式)发送到下面给出的征文信箱中。 四、凡来稿请作者自留底稿,恕不退稿。 五、为规范排版,请作者在上传修改稿时严格按以下要求: 1.论文要求有题名、摘要、关键词、作者姓名、作者工作单位(名称,省市邮编)等内容一份。 2.基金项目和作者简介按下列格式: 基金项目:项目名称(编号) 作者简介:姓名(出生年-),性别,民族(汉族可省略),籍贯,职称,学位,研究方向。 3.文章一般有引言部分和正文部分,正文部分用阿拉伯数字分级编号法,一般用两级。插图下方应注明图序和图名。表格应采用三线表,表格上方应注明表序和表名。 4.参考文献列出的一般应限于作者直接阅读过的、最主要的、发表在正式出版物上的文献。其他相关注释可用脚注在当页标注。参考文献的著录应执行国家标准GB7714-87的规定,采用顺序编码制。

坚持生态流量泄放维护湖北河湖健康(2)

来源:湖北科技学院学报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5-13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二、河湖生态流量管控面临的难点 1.生态流量监管法治不健全 无论是《水法》,还是《国务院关于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意见》,均未对生态流量

二、河湖生态流量管控面临的难点

1.生态流量监管法治不健全

无论是《水法》,还是《国务院关于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意见》,均未对生态流量的准确定义、监管主体、实施主体、部门责任等进行明确,缺乏相关法规及监管考核办法等制度建设。 水利部2020 年4 月印发的《关于做好河湖生态流量确定和保障工作的指导意见》, 虽然一定程度弥补了生态流量工作的制度空白,但生态流量涉及各级政府及电力、航运、生态环境、农业、住建等部门,作为水利系统内部指导性文件,权威性和覆盖面明显不足。

2.对生命共同体的生态要素认知和研究不足

尽管水利部门已由传统治水转向生态治水,但依然仅局限于水。 未对其他生态要素及与水的内在联系和内生关系开展深入研究,导致水利系统自上而下依然停留在传统水利工程的规划、设计、建设和运行管理层面。 缺乏生态领域的专业人才和知识,缺乏生态领域的涉水工程规程规范技术支撑, 缺乏生态领域的专项投入,与其他部门在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方面的融合和衔接不足,导致未从源头解决水利工程生态环境的问题。

3.生态流量确定的标准不统一

流域内干流与支流、 上游与下游,部门内上级与下级、部门间水利与生态环境确定的标准均存在不一致的地方。 如2020 年7 月24 日湖北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七次会议通过的《湖北省汉江流域水环境保护条例》第四十七条规定,对全流域流量进行实时监控和动态调度, 保证生态流量不低于本河段多年平均径流流量的20%。 该标准与水利部门对汉江流域生态流量按多年平均径流流量的10%存在较大差异。同时,生态流量监控能力严重不足, 监测站点少、监测手段落后,无法及时对涉水工程进行实时监控与动态调度。

三、对生态流量保障工作的几点建议与思考

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长江、黄河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坚决贯彻依法生态治水理念,对山水林田湖草进行系统治理, 树立节水优先、流域统领思维, 强化涉水工程运行监管, 保障河湖基本生态用水需求,维护河湖健康。

1.加强顶层设计,建立健全法规制度

制定出台河湖生态流量管理条例,明确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职责,明确不同季节如汛期、 灌溉期及其他时期, 河湖生态流量的保障原则和控制标准等,对生态用水与生活、生产用水冲突明显的河湖, 应进一步明确优先原则和次序, 并由各级政府督促相关部门按各自职责分别落实。 将河湖主要控制断面生态流量达标、 涉水工程生态调度等情况纳入各级政府考评体系,进一步强化各级政府主责意识。

2.加大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

引进生态环境领域人才,提升水利部门对生态要素、人与水和生态环境相互关系的整体认知。 加大水利部门与生态环境、自然资源、农业农村等其他部门的沟通和衔接,加强培训交流与协作,修订出台水利工程的规划、设计、建管等规程规范,增加生态平衡、鱼道设计、水生环境、水源涵养、生态监控等要素内容,加大水生态专项投入。 坚持节水优先、生态优先,对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高、超过水生态环境承载能力的河湖或区域,严格用水总量控制,严格限制或禁止粗放式用水,积极推行区域产业布局优化或农业种植结构调整。 加强水利工程生态环境、防洪排涝、灌溉供水等多目标水资源调度和配置研究,加强污染源治理与限排入河,加大水环境治理与保护,切实提升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能力。

3.树立流域思维,规范生态流量标准

以流域为统领,上下游、上下级一盘棋,建立流域与区域相协调的确定标准,建立流域与区域相结合的管理体制,建立流域与区域相同步的联调机制,全流域实行“一个流域、一个标准”。 科学制定生态流量保障实施方案和水资源调度方案。 加快研究制定流域生态补偿机制, 根据上下游、干支流生态流量保障完成情况,酌情奖优罚劣,促进全流域生态流量共同泄放达标。 鼓励引导企业或水管单位大力推进生态泄放工程和设施建设及改造, 加强生态流量监控能力建设,加快监测站网建设布局,完善现代科技监测手段,健全生态流量泄放保障、预警及考核机制。 评估优化已建水利工程及设施布局,对已丧失防洪排涝灌溉功能、 年久失修废弃、纯景观类及未经审批的闸坝等水利工程设施,实行退出运行机制。 持续推进河湖水系连通及水生态修复,努力改善河湖水生态环境。


文章来源:《湖北科技学院学报》 网址: http://www.hbkjxyxb.cn/qikandaodu/2021/0513/584.html



上一篇:湖北汉江干堤除险加固工程结构设计与施工
下一篇:湖北钟祥市斑竹地区岩溶塌陷形成机理及防治建

湖北科技学院学报投稿 | 湖北科技学院学报编辑部| 湖北科技学院学报版面费 | 湖北科技学院学报论文发表 | 湖北科技学院学报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湖北科技学院学报》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