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一、本刊要求作者有严谨的学风和朴实的文风,提倡互相尊重和自由讨论。凡采用他人学说,必须加注说明。 二、不要超过10000字为宜,精粹的短篇,尤为欢迎。 三、请作者将稿件(用WORD格式)发送到下面给出的征文信箱中。 四、凡来稿请作者自留底稿,恕不退稿。 五、为规范排版,请作者在上传修改稿时严格按以下要求: 1.论文要求有题名、摘要、关键词、作者姓名、作者工作单位(名称,省市邮编)等内容一份。 2.基金项目和作者简介按下列格式: 基金项目:项目名称(编号) 作者简介:姓名(出生年-),性别,民族(汉族可省略),籍贯,职称,学位,研究方向。 3.文章一般有引言部分和正文部分,正文部分用阿拉伯数字分级编号法,一般用两级。插图下方应注明图序和图名。表格应采用三线表,表格上方应注明表序和表名。 4.参考文献列出的一般应限于作者直接阅读过的、最主要的、发表在正式出版物上的文献。其他相关注释可用脚注在当页标注。参考文献的著录应执行国家标准GB7714-87的规定,采用顺序编码制。

湖北地区清真寺建筑中国化特征分析(4)

来源:湖北科技学院学报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5-13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松滋西斋清真寺始建于1804年(清嘉庆九年),1863年(同治二年)移建于今民族街,西斋清真寺门楼碑记:“清嘉庆九年,有耆老诸贤,恐报本无地,遂发

松滋西斋清真寺始建于1804年(清嘉庆九年),1863年(同治二年)移建于今民族街,西斋清真寺门楼碑记:“清嘉庆九年,有耆老诸贤,恐报本无地,遂发虔心,号众人舍财聚资,在西斋之城隍庙侧,赎地修筑寺殿三间,是为西斋清真寺之始也。迨至清同治二年,众议寺殿岁久失修,其形单、其势卑,规模狭隘,弗能容众。於是各出己资,众人效力,迁寺於摊架山麓。大小殿堂计有八间之阔。石柱林立,左右互通,屋宇巍伟,耸入云端。湘鄂之冠,无有能匹者矣”⑦。该寺至今已150多年历史,仍保存较为完好。清真寺座西朝东,为典型的湖北传统厅井式民居建筑。清真寺主体建筑中天井占有重要地位,各功能空间均围绕天井来安排,整座建筑群按东西轴线对称布置,纵轴依次为前厅、天井、中堂和礼拜大殿,两侧厢房作为办公、沐浴和生活用房,通过天井将建筑划分为宗教活动和居住办公两部分空间。面向天井的正厅明间开敞,不仅使室内外空间有所交流,还与天井形成效果显著的通风系统。西斋清真寺中大小不一的天井,使院落空间错落有致,既丰富了建筑层次,也起到联系建筑空间的作用。

结语

伊斯兰教自传入中国以来,随着时间推移逐渐与中国文化融会贯通,这种水乳交融的关系,在湖北地区传统形式的清真寺里表现得无比生动和淋漓尽致。这里的穆斯林早已对中华文化有了发自内心的认同,清真寺建筑在遵循伊斯兰教传统的同时很好地融合了湖北地域特色。由此可见,穆斯林先民通过一系列努力使伊斯兰文化和中国汉文化相融相通,在此过程中,展现了文化的适应性和包容性。

穆斯林的日常生活离不开清真寺,清真寺作为伊斯兰教的标志本身也起到宗教传播、宗教氛围营造的作用。因此,伊斯兰教中国化的进程也需要从清真寺建筑开始,在充分继承中国传统优秀思想和建筑文化的基础上寻求新的突破,汲取现代化元素和地域性特征,使清真寺建筑在未来的发展中不断完善和充实,为伊斯兰教在中国未来的良性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资料来源:

文中图表均为作者绘制。

注释

① 文中数据来源于湖北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

② 武汉市清真寺巷清真寺为乾隆十六年(1751年)自辕门口迁移来此,1966年被拆除。

③ 六信:信安拉、信天使、信使者、信经典、信后世、信前定。

④ 由于该寺年代久远,礼拜大殿破损严重,于2015年拆除,目前正在原址重建。

⑤ 文献[10]:167。

⑥ 勾连搭:两栋或多栋房屋的屋面沿进深方向前后相连接,在连接处做一水平天沟向两边排水的屋面做法,其目的是扩大建筑室内的空间。

⑦ 《西斋清真寺门楼记》为2001年重新修建松滋西斋清真寺入口门楼时所刻。

[1] 杨永昌. 漫谈清真寺[M]. 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81.

[2] 吴建伟.中国清真寺综览[M]. 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95.

[3] 吴建伟. 中国清真寺综览续编[M]. 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98.

[4] 刘致平. 中国伊斯兰教建筑[M]. 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85.

[5] 邱玉兰,于振生. 中国伊斯兰教建筑[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2.

[6] 邱玉兰. 中国古建筑大系:伊斯兰教建筑[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7] 丁思俭. 中国伊斯兰建筑艺术[M]. 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10.

[8] 答振益. 湖北回族古籍资料辑要[M]. 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07.

[9] 答振益.湖北回族[M].北京: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93.

[10] 李晓峰,谭刚毅. 中国古建筑丛书:湖北古建筑[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5.

[11] 李卫东. 宁夏回族建筑研究[D]. 天津:天津大学,2009.

[12] 陆俊. “变”的精神——谈中国内地传统清真寺建筑[J]. 新建筑,2002(6):56-59 .

[13] 王萍,丁刚. 中国伊斯兰文化的“本土化”——以清真的建筑艺术为例[J] . 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32(1):26-28.

[14] 路秉杰,张广林. 中国伊斯兰教建筑[M]. 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5.

[15] 杨怀中,余振贵. 伊斯兰与中国文化[M]. 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95.

[16] 孙建华. 漫步清真寺[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文章来源:《湖北科技学院学报》 网址: http://www.hbkjxyxb.cn/qikandaodu/2021/0513/582.html



上一篇:中国人的感恩
下一篇:湖北汉江干堤除险加固工程结构设计与施工

湖北科技学院学报投稿 | 湖北科技学院学报编辑部| 湖北科技学院学报版面费 | 湖北科技学院学报论文发表 | 湖北科技学院学报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湖北科技学院学报》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