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一、本刊要求作者有严谨的学风和朴实的文风,提倡互相尊重和自由讨论。凡采用他人学说,必须加注说明。 二、不要超过10000字为宜,精粹的短篇,尤为欢迎。 三、请作者将稿件(用WORD格式)发送到下面给出的征文信箱中。 四、凡来稿请作者自留底稿,恕不退稿。 五、为规范排版,请作者在上传修改稿时严格按以下要求: 1.论文要求有题名、摘要、关键词、作者姓名、作者工作单位(名称,省市邮编)等内容一份。 2.基金项目和作者简介按下列格式: 基金项目:项目名称(编号) 作者简介:姓名(出生年-),性别,民族(汉族可省略),籍贯,职称,学位,研究方向。 3.文章一般有引言部分和正文部分,正文部分用阿拉伯数字分级编号法,一般用两级。插图下方应注明图序和图名。表格应采用三线表,表格上方应注明表序和表名。 4.参考文献列出的一般应限于作者直接阅读过的、最主要的、发表在正式出版物上的文献。其他相关注释可用脚注在当页标注。参考文献的著录应执行国家标准GB7714-87的规定,采用顺序编码制。

新时代学报发展:经验传承、发展定位与使命担(4)

来源:湖北科技学院学报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0-07-08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使命四:助力青年教师学术成长。地方高校教师队伍的构成中青年教师占有较大比例,他们既是学校各学科建设的主力军,也是学报作者队伍的有生力量。

使命四:助力青年教师学术成长。地方高校教师队伍的构成中青年教师占有较大比例,他们既是学校各学科建设的主力军,也是学报作者队伍的有生力量。“万丈高楼平地起”,很多知名学者和专家,其学术道路都是从学报发表的第一篇论文开始的。因此,为青年教师学术发展提供平台,助力青年教师的学术成长,是地方学报的又一重要使命。学报编辑部在着眼于向知名学者约稿的同时,也应该接纳青年科研人员的学术拥抱。为此,我校学报应积极鼓励和培养青年教师作者,应广泛接纳青年教师的投稿,为他们的学术研究成果提供平台。对青年教师的学术成长与发展,一方面要加强科研水平的指导,应以论文质量为首要标准,加大对青年教师学术论文的审稿要求和学术提携,对青年教师的学术论文应选择认真、负责、细心的审稿专家,对文章的学术水平和观点提出明确的修改意见,并及时向作者反馈,使青年教师能够在完善学术不足的过程中间接接受专家的指点;另一方面要加强对青年教师学术论文撰写规范的要求与指导,要强化青年教师对学术论文规范性的认识,选择业务能力强的编辑提供写作规范方面的指导,使作者在论文选题、观点提炼、文字表达、格式规范等方面得到提高,从而掌握学术论文写作的基本技能,进而提升其写作能力,尽快成长为学科队伍中的中坚力量。

2019年,在迎来伟大祖国成立70周年之际,《湖北科技学院学报》也迎来了创刊40周年。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我国已经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明确地提出要“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时代背景下,地方高校学报应该如何发展、应该发挥怎样的作用和担当,如何在新的历史方位中找准自己的定位、明确自己的使命与责任,这些是值得认真思考和作出明确回答的问题。高校学报的学术性、内向性和综合性的性质特点,决定了高校学报作为高校办学的一个基本要素将长期存在。为此,我们应以我校学报纪念创刊40周年为契机,系统梳理学报发展历程,客观总结发展经验,聚焦发展问题,积极探索和思考新时代地方高校学报的发展定位和使命认知,以更好促进我校学报健康发展。一、系统梳理学报发展的历史沿革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高等教育从计划经济时代政府“统得过死、包得过多”逐步转向“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从管理体制、办学体制、投资体制、招生就业体制改革,到教育体制的综合改革,我国高等教育顺利完成了从“精英化”向“大众化”“普及化”的华丽转身,高等教育的中国特色日益显现。我校学报是伴随着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推进不断发展进步。初创奠基阶段(1979-1987年)。借助改革开放的东风,我校师范教育积极探索改革与发展之路,师范教育的发展迫切需要一个能够为全校师生提供学习和服务的学术交流平台,于是1979年《教学参考》这一综合性刊物应运而生。在创刊之初,学报主要面向本校师生,刊登各学科基础知识介绍、专题论述和教材教法研究等内容,属于内部发行,期刊为不定期。自1983年改名为《咸宁师专学报》后,我校学报发展取得长足进展:服务本校各学科教学科研的办刊定位基本形成;培育了一批相对稳定的作者队伍;相对固定了期刊的“自然科学版”和“哲学社会科学版”版面及其主要栏目,并孕育了具有地方特色的研究栏目,如“鄂南方言研究”。这一时期,我校学报尚属于内部交流资料,没有公开发行,因此,还不能称作是真正意义上的“学报”。但这一时期的经验积累为下一阶段的提升打下了坚实基础。探索前行阶段(1988-1999年)。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化的探索阶段开启,我国科研体制改革也进入积极探索新阶段,广大教师的科学研究意识不断加强、科学研究的热情不断提升。1988年我校学报获得了湖北省报刊登记号后,《咸宁师专学报》正式对外发行,1990年学报改为季刊。这一阶段我校学报发生了显著的变化:栏目设置与学校各学科研究领域日渐吻合,如“文学研究”“史学论坛”“教育教学研究”等;期刊信息要素基本完善,自1990年第1期开始,我校学报在封底首次标注期刊主办单位、出版单位、期刊地址、主编、副主编等基本信息,极大增强了期刊的辨识度;组织机构逐渐规范,自1990年第3期开始完善了主编、副主编和编委,明确了各自职责,为期刊发展与质量把关提供了制度保障。这一时期论文质量显著提升,1996年在全国师专学报中我校学报位列第15位,创学报开办以来的最佳成绩。规模扩张阶段(2000-2015年)。进入21世纪以后,我国高等教育办学条件不断改善,教育结构不断得到调整和优化,高等教育大众化、市场化的趋势日趋明显。这一时期,学报的发展也迎来了更大发展机遇。表现为:学报由“季刊”改为“双月刊(2000)”“月刊(2010)”后,学报刊文数量急剧增加,如由2000年的140篇激增至2010年的969篇,随后年发文数量略有回落;大量接受外来稿件,如2001年学报外稿数量占比约为15.6%,2010年这一比例上升到76.7%,最高峰时达88.8%;学报的综合性特点日益明显,在2010年之后,随着“自科版”稿件数量的逐年减少,“自科版”取消了独立分册排版,改用文理混编组稿,自然科学类论文纳入期刊其中一个栏目,学报综合性特点就此形成。这一阶段,由于论文数量的急剧增加,在带来经济效益和社会效应的同时,却给学报发展带来了质量下滑的隐忧。改革调整阶段(2016-至今)。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对教育改革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成为新时期高等教育发展的新趋势。我校学报在经历了数量化扩张之后,开始转入注重内涵发展的新阶段。表现为:一是大幅压缩期刊发文篇数、页码,强化审稿环节,注重来稿质量,力求少而精,如2016年以来,每期用稿控制在32篇左右,页码控制在160页,对审稿要求作出了明确规定,论文质量显著提升;二是栏目设置优先服务于我校重点学科、优势学科建设,强化地域文化特色打造,如依托我校科学研究平台打造的“咸宁发展研究”特色逐渐显现;三是逐步明确期刊综合化发展定位。学报立足我校综合性办学定位,致力于综合化发展办刊思路,内外稿兼顾。通过上述举措,我校学报面貌焕然一新,办刊质量得到较大改善,期刊影响力逐年提升。二、客观总结学报发展的历史经验我校学报的发展, 既得益于我国改革开放的伟大时代,也离不开各方面的支持,更与历代学报人的努力奋进开拓进取分不开。40年的办刊之路我们得益于如下经验:一是始终坚持正确办刊导向和严把期刊政治关。学报成立以来,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导向和学术导向,致力于将学报办成服务本校师生的学术阵地,办成教师发表高水平成果的阵地,让刊物真正成为宣传党的政策、传播先进文化、宣传科学理论、掌握科学知识、了解社会的工具。二是得益于学校的大力支持。学报在成立之初,从无专门机构、无专职人员、无编委会,到今天的学报编辑部固定的机构设置、配备专职编辑、设立编委会,学校从经费预算、条件改善、政策支持、人员配备等各方面给予了大力支持,为学报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硬件条件和软件环境,强有力的支持有力促进了学报质量的稳定提升。三是始终将服务于学校各学科发展作为己任。我校学报自创立之初,就明确将服务于我校各学科发展、服务本校师生作为学报办刊的出发点与立足点,40年来我们始终围绕各学科发展设置栏目,“文学研究、史学研究、语言学研究、教育教学研究、图书情报学研究”等栏目始终是我们的主要栏目,为本校师生科学研究提供了一个学术交流的平台,同时依托湖北省人文社科研究基地——鄂南文化研究中心,积极打造特色栏目,学报影响力逐年提升。四是持续坚持质量为王的办刊宗旨。稿件质量是期刊生存发展的基石。40年的办刊经历使我们更加坚定了质量为王的办刊铁律,必须从审稿机制、约稿机制、录用机制严把关,同时,也必须在校对环节、印制环节上下功夫,才能真正将优秀的学术作品、精美的期刊奉献给读者。五是加强编辑队伍专业化建设。专业、高效、敬业的编辑团队是期刊发展的关键。40年来,我校学报的编辑队伍由小到大、由弱到强,我们通过强化学科专业知识的学习、继续教育培训、期刊协会交流、课题申报与科学研究等途径,持续开展编辑业务素质与能力提升工程,力争使各位编辑成为所在学科领域、所负责栏目的行家里手,助力学报的高质量发展。六是加强期刊的数字化建设。为了适应迅猛发展的期刊数字化、网络化发展的新形势,我校学报编辑部引进了知网在线办公系统,完善了“专家审稿系统”“编辑办公系统”“作者投稿系统”,实现了在线投稿、审稿、稿件处理、论文发表、信息发布等功能,同时,我们还建立了“超星域出版平台”“微信公众号”平台,2019年上半年,我们加入了“开发科学OSID计划”,初步形成了纸质期刊——商用数字化网站——自建网站——微信平台四位一体的媒体融合传播途径,极大便利了期刊论文的数字化传播。地方高校学报,作为学术研究和学术交流的园地,虽在学术交流与传播、展示学校形象、培养学术人才、服务教学科研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地方高校因其自身的层次不高、学术影响力薄弱等弱势决定了其在高校学报的生态系统中的弱势地位。尤其是地方高校学报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发展的边缘化、优质稿源匮乏化、定位和栏目设置的同质化、传播途径的滞后化等问题极大阻碍了地方高校学报的发展,新时代迫切需要破解这些发展的难题。三、科学谋划新时代学报发展的基本定位一是立足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进行功能定位。立德树人是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高校学报作为高等学校办学的基本要素,必须服务于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并以此作为期刊的首要定位。第一,高校学报要服务于党和国家教育方针政策的需要。学报作为党的政策舆论宣传的一支重要力量,在办刊的过程中要发挥其舆论宣传、思想引领、教育、学术交流的功能,始终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作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阐释、解读和传播工作,在党和国家教育事业中积极发挥宣传和引领思想潮流的作用。第二,高校学报要服务于学校各项事业发展的需要。学报的发展要与学校的办学指导思想、办学宗旨和办学目标定位相一致,通过学报的宣传、展示和服务,来促进学校的改革和发展。《高等学校学报管理办法》指出:“高等学校学报是高等学校主办的、以反映本校科研和教学成果为主的学术理论刊物,是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的重要园地。”因此,地方高校学报,既要为本校教学科研成果的学习与交流提供平台,也要为本校发展模式、发展路径、发展措施和经验的展示与交流提供平台。二是立足学科优势来进行角色定位。学报作为高校办学的基本要素,对促进学校学科建设、推动教育教学改革和发展有着责无旁贷的作用。因此,我校学报在我校学科建设中要担当好以下角色:第一,要充当学科建设的“展示者”。将学报打造成展示学科建设成果的重要窗口,通过栏目设置,做好本校优势学科和重点学科的学术成果、建设成就的展示;第二,要充当学科建设的“服务者”。学报要利用其作为学术成果的来源地和传播源,通过发行和交流,把学术期刊发表的新思想、新观点、新成就、新方法及时应用到本校各学科的学术研究和教学之中,为开展更高层次的科学研究,从而推动学校的学术创新、知识创新、教育创新;第三,要担当学科建设的“引导者”。高校学报要在学科建设中起到引领学术潮流、开辟新的学术研究领域的作用,要通过知名专家约稿、培育本校科研人员等途径推动和引导本校学科建设向纵深方向发展。三是立足地域特点来进行特色定位。地方高校学报最突出的问题就是期刊定位和栏目设置的同质化。如何从高校学报的“第三方阵”中突围,成为了许多地方高校学报发展的紧迫课题。通过开设特色专栏树立学报特色,进而带动学报的发展和整体质量的提升。为此,我校学报应依托地域优势、地方历史文化、区域特色文化来创设特色栏目,从而提高学报的学术水平。我校学报在40年的办刊历程中,在特色创建方面已经积累了较丰富的经验,如自创刊伊始,我校学报就将“鄂南方言研究”作为特色栏目,本栏目立足咸宁特有的区域语言特性,开展系列方言研究,并取得了一系列较有社会影响的学术研究成果。2011年3月正式批准的湖北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鄂南文化研究中心,在鄂南方言、鄂南民间艺术、三国赤壁文化、向阳湖文化、鄂南历史文化名人等领域优势显著,已发展成为鄂南地区文化经济社会发展的智力源、思想库,为学报特色栏目打造奠定了坚实基础,极大推动了学报的特色化发展。四、努力践行新时代学报发展的责任使命使命一:传播思想传承文明。高校学报是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社会主旋律的重要阵地和重要力量,学报肩负着社会舆论宣传、价值引领、教育引导、学术交流的功能,传播思想传承文明是其肩负的首要使命。2016年5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指出: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把社会责任放在首位,严肃对待学术研究的社会效果,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真善美的追求者和传播者,以深厚的学识修养赢得尊重,以高尚的人格魅力引领风气,在为祖国、为人民立德立言中成就自我、实现价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进入新时代,人文社科期刊作为社会科学领域学术成果的发布平台,是引领和推动学术学科发展和进步的重要载体,理应站在时代发展的潮头站高望远,在解读中国实践、构建中国理论上主动发声,加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建设,在一个更高的思想高度和学术水平上开展工作。作为地方高校学报来讲,我们应主动适应新时代的要求,切实发挥人文社科学术期刊匡正学风、繁荣学术、培育新人、引导创新、传承文明的作用,以呼应哲学社会科学学术学科建设发展的要求和发挥人文社科期刊应有的作用和应承担的使命。使命二:挖掘和传播地域文化。地方高校多以“立足地方、融入地方、服务地方”为办学宗旨,服务地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是地方高校服务社会的重要职能。地方高校是所在地区地域文化研究、传播、开发的主要阵地和重要力量,完备的学科专业体系、专业化的教师队伍、浓郁的研究氛围使其拥有较强的研究实力和坚实的文化研究基础。地方高校学报,作为学术交流与传播的重要载体,因其特有的学术研究属性、文化传播能力,使其在挖掘和传承地域文化上具有其他大众媒介所不具备的独特功能。因此,我校学报要围绕办学宗旨,主动对接地域文化,依托现有基础,做大做强“鄂南文化研究”这一特色栏目,助力鄂南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使命三:支持学校学科建设。高校学报与学科建设是一种相互补充、共存共荣的关系,高校学报应为本校学科建设提供服务,而学校重点学科的建设反过来可以更好推动高校学报的发展。为高校教学科研服务是高校学报的根本宗旨,也是其重要使命之一。因此,要履行高校学报服务学科建设的使命,就必须处理好高校学科建设与高校学报的关系。一方面,高校学报要主动对接学校学科建设的发展规划,提前谋划,在栏目设置、稿件采用上应以学校重点学科、优势学科建设为依托,积极扶持新兴学科;另一方面,也要处理好特色化与多元化的关系,既要关注重点学科、优势学科,也要兼顾传统学科、一般学科,力争在办刊特色化和学科多元化之间找到共同发展的平衡点。我校学报这些年在服务学科建设方面,取得了较明显成效,下一步仍应以服务学科建设为基本定位,着力加强服务意识、质量意识和外联意识,着力在主动约稿、培育学科带头人、促进学科梯队建设、邀请专家讲学、举办学术会议、加强对外联系等方面主动作为,为我校重点学科、优势学科的发展和创新作出积极贡献。使命四:助力青年教师学术成长。地方高校教师队伍的构成中青年教师占有较大比例,他们既是学校各学科建设的主力军,也是学报作者队伍的有生力量。“万丈高楼平地起”,很多知名学者和专家,其学术道路都是从学报发表的第一篇论文开始的。因此,为青年教师学术发展提供平台,助力青年教师的学术成长,是地方学报的又一重要使命。学报编辑部在着眼于向知名学者约稿的同时,也应该接纳青年科研人员的学术拥抱。为此,我校学报应积极鼓励和培养青年教师作者,应广泛接纳青年教师的投稿,为他们的学术研究成果提供平台。对青年教师的学术成长与发展,一方面要加强科研水平的指导,应以论文质量为首要标准,加大对青年教师学术论文的审稿要求和学术提携,对青年教师的学术论文应选择认真、负责、细心的审稿专家,对文章的学术水平和观点提出明确的修改意见,并及时向作者反馈,使青年教师能够在完善学术不足的过程中间接接受专家的指点;另一方面要加强对青年教师学术论文撰写规范的要求与指导,要强化青年教师对学术论文规范性的认识,选择业务能力强的编辑提供写作规范方面的指导,使作者在论文选题、观点提炼、文字表达、格式规范等方面得到提高,从而掌握学术论文写作的基本技能,进而提升其写作能力,尽快成长为学科队伍中的中坚力量。


文章来源:《湖北科技学院学报》 网址: http://www.hbkjxyxb.cn/qikandaodu/2020/0708/353.html



上一篇:国内新医药动态摘要报导
下一篇:湖北科技期刊编辑学会成立十周年

湖北科技学院学报投稿 | 湖北科技学院学报编辑部| 湖北科技学院学报版面费 | 湖北科技学院学报论文发表 | 湖北科技学院学报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湖北科技学院学报》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